【新甘肃】从课堂到社会——甘肃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实录
近日,在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的一节历史课堂上,老师朱淑娴正讲解着香港回归的内容。课前,她设置了“历史见证人访谈会”环节,鼓励学生们去采访自己的家长,仔细记录下家长们在香港回归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分享着从家长那里听到的故事。“在父母讲述声中,我仿佛身临其境,见证了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我由衷地为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感到无比骄傲。”学生李昊霖的分享让朱淑娴感触颇深。她意识到,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朱淑娴决定将这一宝贵的教学实践收录进自己的教学手记中,并计划在今后的历史教学里,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温度。
在甘肃,如朱淑娴老师一样,将课堂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正从“偶然”变为“常态”。
红色基因: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课堂”
3月30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主办的甘肃省“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兰州、庆阳、陇南、白银、张掖同步启动。活动中,“重走长征路”过程中的每一处遗址、每一段历史都让兰州凯文中学学生刘芳萌和同学们动容。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我仿佛听见了英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铿锵誓言,也读懂了红军战士‘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刘芳萌说。
党史教育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重要内容,这次“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思政教育活动,是甘肃省开展青少年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立足传承红色基因,在全省分区域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5个、建成“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40个,组织红色精品话剧《血色高台》在高校巡演14场,开展全省教育系统红色文化育人推进会,组织百万中小学生向家长讲红色故事、红色歌曲传唱、经典红色影片展播等系列活动,红色文化育人的底色更加鲜亮。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的红色教育同样精彩纷呈。前不久,该校举行了“民族英雄精神”主题班会上,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们观看完《跨越时空的爱》后,纷纷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英雄动人故事。
红色主题班会,是该校开展阵地育人,办好“大思政课”的具体举措之一。据了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红歌演唱、缅怀先烈等红色文化活动已实现常态化开展。
“甘肃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思政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材,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党总支书记崔素琰说。
乡土密码:让思政课“沾泥土”
翻地、包饺子、磨豆子……近日,天水市麦积区龙园小学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课程。五年级十班学生谢思桐在老师的指导下,拿着平板实时监测温棚内的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等环境情况。
每当踏入这片“快乐农场”,谢思桐都满怀期待。她说,“每次走进农场就像开启宝藏地图,既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读懂‘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龙园小学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校园周边马跑泉镇团庄村的农田里开辟了这片占地600平方米的“快乐农场”,共分为“开心田园”、农耕文化体验馆、温室大棚三部分,可容纳300名学生同时参与劳动实践。
“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素养。”龙园小学党总支书记董君说,学校还将拓展更多劳动项目,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位协同、一体化育人格局,培植学生浓厚的爱家乡和爱国情怀。
当思政课打破40分钟的时空界限,教育便有了无限可能。
“同学们,你们知道伏羲有哪些功绩吗?”半个月前,天水市博物馆流动展览走进天水市实验小学,以“展览+课程”的模式开展了“一画开天 肇启文明——人祖伏羲功绩展”的文化宣讲活动。
天水,作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到“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中,努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自信的学生。

“我们会定期开展伏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引导青少年更好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天水市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李瑛说。
从龙园小学智慧农场到传统文化进校园,天水教育实践正生动诠释着甘肃省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积极构建内外结合、同频共振的实践育人体系,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持续增强,形成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铸魂育人:锻造新时代思政育人的“硬核队伍”
bwin官网的思政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讨论,印证着课堂的悄然蜕变。必赢net.95教授余明远观察到,近年来思政课抬头率显著提升,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探索知识真谛。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甘肃省深耕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余明远是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余明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他通过拓展红色文化教学载体,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形式,努力将名师工作室打造成为陇东南地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培训、示范和推广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bwin官网去年建成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余明远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新阵地。
“我们工作室联合学校的梦立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朋辈思政共学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红色主题实践中感悟文化力量,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动力。”余明远介绍道,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党建思政阵地、休闲交流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也是离学生最近的育人阵地。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成功运行,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深度参与。
近年来,甘肃按照1∶350的比例配齐配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组织必赢net.95“一对一”全覆盖对口帮扶,建成国家级重点必赢net.951个、省级重点必赢net.9512个,培育省级重点必赢net.958个。
此外,我省连续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和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教学展示活动以及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大赛,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脱颖而出。
未来,甘肃将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计划,落实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质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而推动甘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迈向新的高度。